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上周三(24日),将中国长期债务评级由Aa3下调至A1,展望从负面调整至稳定,而短期债务评级则继续保持最高级不变。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?
综合报导,穆迪称此次调降评级中所反映的预期是随着潜在的经济增长放缓,中国财政状况未来几年将被削弱,经济层面的债务水平将持续上升。同时也预测,2018年底前,政府直接债务负担与国内生产总值(GDP)对比将达40%,2020年杪时将接近45%。未来5年的潜在增长率将降至近5%的水平。
不过,中国财政部回应道,穆迪下调是基于“顺周期”评级的不恰当方法,其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、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、政府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等观点,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,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。
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向《经济观察报》说:“其实中国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,外界虽然有一些不同的认识,但是中国财政状况还是很健康的,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情况还是相当好的。”
穆迪非首次调整中国主权评级
2016年的3月,穆迪最新报告确认中国政府债券的Aa3评级,不过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。穆迪称,本次下调因中国财政的持续疲软,这反映在不断增加的政府债务水平之中。在当时穆迪还连续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及授予评级的子公司、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。
1年后,穆迪将中国长期债务评级从Aa3下调至A1,展望调整为稳定。穆迪认为由于经济强劲增长对政策刺激的依赖性加大,债务上升将侵蚀中国的信用指标。虽然与其他主权政府相比,中国的GDP仍将处于极大规模,增长率也会保持在较高水平,但未来几年潜在的增长速度可能会下降;同时,中国政府的间接债务和或有负债将会增长。
中国重蹈日本覆辙?
另一方面,《华尔街日报》在25日发表一篇题为“中国降级──重蹈日本覆辙?”的文章提出,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的声音再度响起。今日中国与昔日日本究竟有何相似之处?
文章表示,一些经济学家早就警告中国可能面临和日本相同的命运,即债务驱动的经济繁荣最终将换来长达数年的沉迷与停滞。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长期以来互为对手、二战后经济命运又迥然不同的的亚洲国家来说,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。
上世纪90年代,日本战后工业复兴达到顶点,当时的中国仍处在经济恢复阶段。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,中国就迅速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挑战美国的世界第一宝座。
日本走过房产价格飙升的阶段,以及目前人口老化和人口萎缩冲击日本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。中国正面对房产价格强劲涨势的局面。年初迄今,首都北京的房价已上涨了16%。至于人口方面,联合国预计中国人口将在未来15年里,即2030年代初见顶,随后将急剧减少。
文章指出,从几项指标来看,日本的情况比中国更糟糕。尽管2017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折合成年率增长2.2%,表现相对强劲,但是仍远远低于中国经济6.9%的增速。
日本的债务问题仍比中国要严重得多。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,中国投放给非金融部门(包括政府、企业和家庭)的总信贷与GDP之比已上升至256%。但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(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)的数据,日本这一比率高达惊人的373%。
尽管如此,日本已经是富裕国家。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2015年日本的人均GDP是为3万4524美元(约14万8453令吉),较中国的8069美元(约3万4696令吉)水平高出三倍多。
文章总结,中国成为富裕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,领导人要应对许多结构性问题,这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。
与此同时,《路透社》在26日发表一篇标题为“对穆迪降评很恼火说明中国非常在意,生怕影响吸引外资”的文章指出,中国对穆迪调降信用评级的反应显示,在中国努力吸引更多外国资本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之际,对于外界的观感是非常在意的。
文章引述分析师说,虽然这次降评没有提供关于中国债务问题的新内容,但实际却挑战中国当局提出的经济展望,并对中国高调宣扬的改革的效果提出质疑,而这会增加外国投资者的疑虑。
尽管如此,中国计划今年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债券市场,外部对于透明度的评估及要求只会有增无减。若穆迪和北京当局对于同样的债务有不同看法,分反映出,外部人士评估中国各项风险时在取得必要资讯上面临困难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说:“在中国,取得资讯难度与其他迫切需要融资的国家相反,对于中国,融资并不真的构成一个问题,因此财政部或人民银行的会议级别并不一样。与官员们接触,是各个评级机构必须建立的职能。”
由于中国大部分债务需求由国内庞大的储蓄池提供资金支持,中国目前还能够淡然看待国际评级的重要性。而中国金融市场似乎也不为所动,不过有些交易商揣测有一点政府撑盘的因素在里面。
此外,根据《BBC》经济编辑卡马艾哈迈德撰写的《中国债务大山:我们应该担忧吗?》文章中指出,政府的直接债务并不是最大问题。
根据西方标准,债务低于GDP的40%或3%的财政赤字都在正常范围之内。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是公司欠债,或更准确来说是国企欠债,和地方政府欠债。国企尽管有时落后于时代,但仍然是构成中国经济的支柱。
文章提及,中国国企的欠债达到了中国GDP的115%, 远高于日本和韩国的欠债。日本和韩国的欠债只是GDP的约30%。
穆迪公司的评估显示,若中国想要将这些公司的债务降低到可控制的程度,则要投入大概4000亿美元。
若无经济改革经济成长将放缓
文章指出,中国财政部警示一些地方政府难以维持日常开支。地方政府在补贴经营不善的企业。目前中国拥有更深厚的经济实力。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元,中国年经常项目(或经常账户)盈余达到200亿美元。因此,持续债务不会威胁到现在或近期的经济。
2010年,中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10% 盘旋,现在则是6%到7%。中国经济跟7年前的盛极时期相比诚然可控性更强,但是若没有经济改革,中国经济可能放缓到5% 的增速。
作者指出,在神经敏感的世界里,中国债务大山会比实际预计的更明显。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就像是一个风向标。但是,由于投资者需要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以资助政府的债务,这一需求把中国债券股的回报越推越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