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年,学者和考古团队在吉打有两次重大发现,为国内佛教历史增添新篇章,显示公元7至8世纪的古吉打(Kedah Tua)王朝曾在东南亚航海贸易位置发光,并且为大马的佛教和兴都教历史带来全新诠释。

出土的佛教文物显示,吉打很早就受到佛教和兴都教的影响,当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地方,马来人与佛教有交集,而且佛教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。

另一方面,考古队于上个月宣布,在日莱山(Gunung Jerai)以北的佛教遗址发现一座成人体型般大小,盘坐冥想姿势的坐佛像。佛像非常完整,就连袈裟纹路、面部表情仍然清晰可见。佛像旁边也发现刻有古梵文的石碑。

这座佛像与尤其是来自印度、印度支那和马来群岛文明的佛像相比,为古吉打的社会,尤其是宗教、文化艺术,以及技术方面与外界的联系,提供重要的见解。

保存完好的佛像和寺庙遗址,或掌握著大马多元文化历史的关键,尤其是关于古吉打的前世今生。

布秧谷于公元3世纪至12世纪,曾扮演国际港口和贸易中心角色。东西方海上贸易路线的商人,尤其是来自中国、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到访布秧谷,佛教和兴都教也在当地留下足迹。

武吉皂礼 与 布秧谷的遗址,在直线距离上相差约40公里。佛教遗址和古物出土,提供许多历史材料,让专家们更好的研究古吉打王朝。

伊斯兰于14世纪传入马来半岛,比佛教和兴都教来得迟。不过,马来统治者/苏丹信奉伊斯兰后,伊教迅速发展,穆斯林人数激增。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,伊斯兰成为联邦宗教,不过人民有信仰自由。

某些马来穆斯林对佛教遗址的发现有些失落。是因为新发现涉及佛教吗?或许,某些马来人更希望,伊斯兰是他们过去、现在和未来唯一信仰的宗教。

Ad Container

相关节目 | Explore Related Podca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