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收听 Tune in now!

<iframe scrolling=”no” style=”border: none; width: 800px; height: 400px” src=”https://podcasts.radioactive.sg?id=c6aea0550e3335befbe3fecb7c1310eb&m=single&track=5&o=v&autoplay=true”></iframe>

这场大选是马哈迪于1981年,从胡先翁手中接棒成为首相后的第一场选举。马哈迪提出“廉洁、有效率及可信赖”口号,创造“新首相效应”,赢得亮丽成绩。

这场大选的焦点之一是70年代学生领袖,曾在《内安法令》下坐牢的安华受马哈迪邀请,在大选前夕入党,上阵和攻陷伊党的槟城峇东埔国席;尔后受委为首相署副部长,从此官运亨通至1998年被马哈迪炒鱿鱼。

国阵在这场大选取得辉煌成绩。不过,伊党也开始恢复一些元气,在吉兰丹和登嘉楼的多个选区以微差落败,显示其势力正在逐渐膨胀,也反映东海岸马来选民反政府的情绪越来越高,成为巫统最大的隐忧。

当时的伊党,在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,党内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少壮派崛起。不过,伊党内部分化削弱大选表现,不然可能在丹州之外赢得更好成绩。

另一方面,华人社会的政治倾向在大选时出现转态。马华的国席从上一届17个增至24个,州议席则从44个增至55个,成功攻陷反对党一些传统保垒区。

时任马华总会长李三春接受火箭挑战,从昔加末前往芙蓉对垒行动党全国主席曾敏兴,并成功击败后者。李三春的移师之举带动马华士气,成为华社焦点。

1982年,董教总为了突破华教发展困局,采取三结合策略,提出“打进国阵,纠正国阵”口号,深获华裔选民支持。“三结合”是结合执政党、在野党、以及华团的三股力量,认为“朝里有人好办事”,一起争取和捍卫华教权益。

董教总委派“四君子”加入民政党,落实这项概念,他们是郭洙镇、许子根、江真诚和王添庆。他们的出现获得华社好评。

行动党在这次大选遭重挫,只获得9国12州,传统堡垒区几乎全部失陷,但依然是国会最大反对党。

火箭于1982年首次在砂拉越插旗立足,赢得古晋和诗巫两个重要城镇的国席。这反映出,砂州城市华裔对人联党的不满情绪,也让火箭在砂拉越取得立足点,成为全国性的反对党。

历届大选回顾